当前位置:儒生范文网>工作总结 >

【科技总结】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3-05-08 17:30:07 浏览量:

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以不断增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总结】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供大家参考。

【科技总结】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


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
2007年工作思路


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义乌市科学技术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创新激励力度,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利保护力度,科技整体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义乌市获得了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称号,本局荣获2006年度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专利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2006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以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召开为契机,推进自主创新理念的增强。

1、召开全市自主创新大会,高举创新旗帜,弘扬创新精神。2006年,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年,全国科技大会、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相继召开,义乌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也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座谈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研究加快自主创新的办法与措施。8月17日,隆重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市各大班子领导,机关党政各部门、镇(街道)领导,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企业研发中心、研究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等约600人参加了会议,此次大会是近年来全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科技盛会。市委书记楼国华作了题为《自主创新是义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重要讲话,市长吴蔚荣作了题为“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题报告。大会还表彰了“十五”期间“义乌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和“义乌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同时也拉开了全市“人才科技周”活动的序幕。为开好全市自主创新大会,我局精心筹备,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汇总企业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编印成《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学习资料》在大会上发放,供广大企业学习。二是为表彰“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义乌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义乌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评选工作,评比出“义乌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18家、“义乌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20名。三是认真办好“十五”科技成果展,组织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四是邀请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英旭教授给全市机关干部作“生态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专题报告会。五是分别与义乌商报社、义乌电视台联合推出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升”系列宣传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就象长江春潮,一浪紧跟一浪,逐步掀起了全市自主创新大热潮。

2、努力发挥政策优势,出台了若干个激活科技创新资源的政策措施。根据我市科技发展现状及要求,对自主创新政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当好市委市府的参谋。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工业产业提升的若干意见》、《义乌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义乌市科技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在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引进、科技进步奖励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如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奖励100万元,对企业与大专院校开展的技术合作、引进成果项目的按企业支付技术合作经费实际额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且最高补助额为50万元,对科技孵化项目给予10-20万元的补助,对被确定为义乌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10—3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等等,努力引导义乌企业由单纯的设备引进型向设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转变。

3、广泛宣传,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加强新兴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我局制作了70多块 “十五”科技成果展板,在市政府大厅、市民广场、北苑街道等地巡回展览;与义乌电视台商贸频道联合推出了“自主创新在义乌”专题节目,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经验进行了广泛宣传;先后赴江东、大陈、赤岸等镇街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科技资料2000多份;全年在各级刊物发表有关义乌科技创新文章20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了科技创新理念的不断增强。

(二)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科技项目数量明显增长,质量明显提升。科技项目是推动科技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我局始终把科技项目的实施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06年全市共新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40项,如朝日科磁业公司的“ZRK-DG电弧式高性能永磁粉”、华义医药公司的“吡格烯(盐酸吡格列酮中间体)”、新光集团的“环保型金属饰品锡基材料”、中高动力的“节能型内燃机发电机组研发”等等。我市还首次开展了义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征集工作,共征集了生物医药、机电、电子、纺织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69项。经我局会同其他职能部门联评并对申报项目答辩、实地考察、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体研究、上报市政府审批等程序,批准首批科技攻关项目38项。

2、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取得新成效。积极抓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各专项进展顺利。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方面——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的“基于知识推理的饰品创新设计制造平台研究及其应用”项目通过招投标确定了技术攻关单位、“嵌入式系统智能仪表开发平台的研究及其在流量仪表设计中的应用”项目进展顺利。现代纺织专项方面——浙江顺时针服饰有限公司的“彩棉、新纤维混纺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义乌市华鼎锦纶有限公司的“持久、广谱、高效抗菌系列锦纶6纤维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已经通过项目中期评估。另外,我市今年又新上了东方缝纫公司的“工业缝纫机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光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浪莎集团的“天然麻类纤维精细化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力工贸的“多功能冷轧堆、短流程高效渗透精练剂和染色系列助剂制备及其应用技术”、惠侬丝针织的“新型聚酯PTT/PET长丝的纺丝技术、针织、染整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等5个纺织专项。纳米技术专项方面——浙江朝日科磁业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性能快淬纳米钕铁硼(NdFeB)磁粉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过2年多时间的实施,已于2006年4月通过验收。服务业电子化方面——商城集团承担的省“十五”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项目—“基于的电子商务ASP平台及其在专业市场的应用”已于2006年11月通过验收。社会发展领域——义乌市双峰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的“废弃物和低品位燃料能源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蜜蜂集团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义乌市水处理中心承担的“城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技术与示范”等项目进展顺利。其他领域——生物医药、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新突破,如浙江大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乙氧基康普立停丝氨基酸酰胺(CA-N)的研发”、南方猕猴桃的“观音草天然果胶双超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加快义乌制造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3、工业产业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在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狠下功夫,浪莎、新光、真爱等一批传统骨干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逐步增强,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浙江华义医药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中高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伊美薄膜工业有限公司、义乌市环艺饰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义乌市华鼎锦纶有限公司、沪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顺时针服饰有限公司、义乌市美能笔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义乌市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华莱氨纶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义乌市科技型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总数已达9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25家。“丝光羊毛平滑剂ZL-9680”、“Z10特种碳化纱线”等6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轿车用高档内饰拉绒材料”等21个产品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品。另外,电子、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喜人,忆丰科技、华凯电子、先通电子、华鼎锦纶、华莱氨纶等一批新兴企业投入生产。如浙江忆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液晶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由其生产的 “川野”牌液晶数字电视全部出口欧洲市场。

4、创新基金申报工作得到加强。企业创新基金申报一直以来是我市的弱项,为提高企业创新基金申报知识,今年特地邀请省火炬中心专家给义乌市企业进行了创新基金申报知识培训,并完成了“汽车玻璃专用耐久性防雨帖膜”、“抗肿瘤一类新药—康普立停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2个项目的论证推荐申报工作,其中“抗肿瘤一类新药—康普立停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以加强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工作为重点,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标,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技对接活动,先后与上海杨浦区高校、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科技合作对接活动。上半年组织了20家纺织企业与浙江理工大学的20多名专家就我市的纺织、服装、印染、无缝内衣、拉链等行业的技术需求开展项目洽谈、难题攻关、技术咨询,达成了一批科技合作意向;与西北工业大学达成协议,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双方约定每年暑期西工大将派遣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到义乌市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已有10名西工大博士、硕士生在义乌市迪元仪表、中高动力等6家企业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下半年组织朝日科磁业、忆丰科技、迪元仪表、华凯电子、真爱集团、新光集团等6家企业参加了第八届深圳高交会;组织400家企业共700多人参加了第七届金华工科会,会上,浙江大德药业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订了“Ⅰ类新药艾克定临床前主要药效学研究合作”、惠侬丝服饰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签订了“关于PTT纤维产品的开发合作”等15个项目;组织了27家电子、玩具类企业赴上海杨浦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就更好地提升我市现有的电子、玩具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了科技对接活动。我局还指派了一名同志赴上海杨浦区科委学习挂职半年,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为我市企业接轨上海科技高地创造良好条件。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切实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新组建了贝克曼服饰、年年红家具、森宇铁皮石斛、洪太保健食品、双峰动物药业等12家义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这12家企业研发中心共配置了309台套的研发设备,2006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830万元,研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5项,与国内15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截至目前,义乌市已有企业研发中心91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13家。另外,义乌市八方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金华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义乌市已拥有各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1家,其中金华市级23家。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为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抓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引导、扶持恒风集团做好“产品快速设计成型中心”项目,先后组织企业外出考察,走访了几十家企业,举办了有近百家企业参加的“产品自主创新和快速成型技术”讲座,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我市进行市场调研等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产品快速设计成型中心”可行性报告并且通过了专家论证,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加深了工业设计对产品开发和提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企业工业设计理念,为进一步实施工业设计中心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义乌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大楼)建设顺利,将于3月结顶;制定了“大院名校虚拟研究院”方案,草拟了《义乌市科技孵化种子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义乌市科技创业园入驻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网上技术市场新增加上网企业200余家,发布技术难题、项目需求信息30余项,我市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签订合作项目14项,合同成交额达603万元,上网企业累计已达1200余家,签约项目累计100余项,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5亿元,科技信息网全年共上传科技政策、科技宣传、公告通知等各类信息200余篇;积极培育无缝服装、智能玩具、拉链等行业研发中心,其中无缝服装行业研发中心的组建已有较明晰的思路。另外,全年共接收查新咨询30余人次,接受查新委托18项。

3、开展科技进步奖励工作。为激励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大了科技进步奖励,义乌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提高到3万元、2万元、1万元。全年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金华市级31项、义乌市级44项,获得金华市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二等奖4项,评出义乌市科技进步奖38项,其中“浓缩—生化法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胸椎弓根螺钉在中上胸椎骨折的应用研究”、“YYF智能浮子流量计”和“降脂红曲醋、红曲酒的开发与研制”等4个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工厂化养殖猪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11个项目获得了二等奖;“有机麦苗生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等23个项目获得了三等奖。

(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

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局坚持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民营研究所培育为抓手,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绿色方向发展。新组织实施了“低含量桔霉素红曲系列产品关键技术中试”、“降脂红曲醋加工关键技术中试”2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了“雪菜品种引选及关键加工技术中试”等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个,“观音草天然果胶双超提取分离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双季田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个项目列入金华市科研计划项目,批准实施义乌市级农业、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15个。义乌市果蔗研究所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由其实施的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果蔗新品种选育及无公害生产技术中试”进展顺利,已建成“义红1号”蔗种原种圃10亩、原种圃50亩、种蔗基地510亩、“义红1号”无共害标准化栽培核心示范基地600亩、生产基地1.2万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天然药用植物品种组培工厂化技术研究》经过由沈允纲院士、陈子元院士等多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现场考察、集中评议,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和验收。东河田藕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设施栽培、田藕保鲜、深加工等技术,使东河田藕早上市20多天。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新认定“义乌市农甜红糖研究所”、“义乌市华秀枣类研究所”、“义乌市科兴瓜果研究所”、“义乌市海天市场设计研究所”等4家农业、社会事业研究所。“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义乌市义亭镇生猪降温设施引进与推广”、“可弯汤匙吸管研发”、“苏溪镇设施农业装备的推广与应用”、“甲苯废气回收综合利用研究”、“衬衫时尚化款系列式开发”等6个科技特派员科技开发项目的批准实施,促进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推动了民营企业产品的升级。为激励科技特派员在农村更好地建功立业,出台了《义乌市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70万元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宣传、培训等工作。科技特派员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有两名同志被评为金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一名同志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五)创新专利工作机制,推进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

以专利委托执法为契机,继续加大专利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政策激励和保护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专利宣传培训。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了专利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孝子祠社区、商苑社区、义乌中学、市青少年科教中心等地开展了专利宣传咨询普及活动,分别与义乌市宣传部、消费者协会、老干部局、经济发展局、市普法办等部门联合进行了对口专利知识宣传,向各机关赠送了《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向市场经营户发放了特刊、《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专利基本知识》等资料,全年累计发放专利宣传资料10000多份,普及对象涵盖了机关干部、企业主、农民、老年群体和普通消费者。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专利工作机制。将往年的专利知识“大班”培训改为“小班”培训,使得培训的针对性更强、服务更贴近、企业申请专利的热情更高。先后对制笔行业骨干企业、浙江顺时针服饰有限公司、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饰品行业骨干企业、大圣玩具有限公司等开展了专利知识强化培训,举办了全市执业律师专利、商标诉讼实务培训班,全市近200名执业律师和律师助理、义乌市公证处全体公证员及部分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同志参加了培训。二是加强政策调研。为全面完成省科技厅的软课题项目——《企业专利工作和政策激励机制研究》,深入企业、广东、省内兄弟县市等地进行政策调研,共调查企业185家、专利权人70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17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专利政策修改建议,出台了《义乌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扎实开展专利纠纷调处、保护。2006年4月,金华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委托我局以金华市知识产权局的名义开展专利执法工作,我局认真分析我市专利侵权纠纷的特点,确立了专利侵权纠纷“背靠背调解”模式,成功调解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2件,对义乌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转办的6件专利侵权投诉案件及时做了书面答复。同时加强维权指导,帮助市东方扑克有限公司解决举证问题,协助省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权人潘国基投诉案的现场取证工作,并针对此案,向饰品行业协会发出了专利预警,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投诉进行了多次指导。积极参与文博会、义博会等大型展会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义博会期间承办了全省会展专利保护座谈会,并协同省知识产权局、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公安厅、省工商局、金华市科技局开展了会展专利保护咨询活动。积极参与全市保护知识产权集中行动,先后参加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春雷行动”、 全市质量整治集中大行动、保护知识产权 “亮剑行动”,累计派出执法人员130多人次,检查摊位近万个,接受咨询近千人次。通过不懈努力,我市2006年专利授权量达1759件,其中发明专利公开72件,授权1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6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430件,年授权专利量首次突破千件关,这是继2005年义乌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双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之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新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金华市专利示范企业3家、义乌市专利示范企业3家,各级专利示范企业总数达21家。由我局推荐的浙江洪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号玲同志被评为全省第二届巾帼发明家。

(六)加强地震工作管理。地震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在目前条件下,对地震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力求有为。起草并报市政府批准下发了《义乌市地震应急预案》,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开展了初步摸底调查,全年编发地震工作简报2期,在送科技下乡、普法宣传等活动中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地震知识,发放“震灾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宣传资料2000余份。

(七)加强学习教育,推进队伍自身建设。

以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学习为抓手,切实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坚持每周一集中学习制度,先后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党章”、“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防震减灾法”、“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班子领导和中层干部还结合自身专长,带头给全体人员上辅导课,辅导专题有“专利执法办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统计指标监测”等。认真学习、践行“八荣八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组织开展“弘扬义乌发展经验,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大讨论活动,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行业服务、拓展专利工作领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展了各个层次的热烈讨论,并以此为契机,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做好文明劝导、创建、社区联系等工作。认真抓好普法、综治、安全生产、党建、宣传、绿化等工作,做到分工有序,责任到人,各个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2007年工作思路

在新的一年里,我市科技工作将认真贯彻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在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

(一)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面向行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胆识,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加强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广泛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二)开展各领域的科技攻关,突破发展瓶颈。通过开展项目设计,找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认真选好各级科技攻关项目,切实解决优势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及招投标项目实施为基础,重点抓好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纺织加工技术、服务业电子化等专项的实施,争取在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在生态环保、污水处理和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广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活动,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结合。鼓励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主动接轨长三角,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及西北部高校等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大院名校虚拟研究院,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新资源,借用外脑外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摸清高校科研强项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对接活动,以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

(四)努力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流动。在针织内衣、饰品、工艺品、玩具等行业探索建立行业研发中心,集中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重点项目和科研机构引进的准备。大力推进信息、试验、检测等共享的公用技术平台建设,支持构建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以提高全社会专利意识为立足点继续加强专利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以专利侵权纠纷“背靠背调解”模式为专利保护工作新的契入点,抓住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四个主要环节,研究会展专利保护新机制,探索符合义乌实际的专利知识产权维权模式。

(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专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技术嫁接,支持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发展和培育生物医药、汽车配件、电子仪表、石油化工配件、光机电一体化、磁性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创新重点骨干企业。围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内陆口岸建设等内容,推进服务业的电子化,提高科技对商贸业的支撑能力。

(六)履行地震工作管理职能,加强地震安全监督管理。认真贯彻省地震局《关于义乌市按设区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使地震工作管理职能的通知》精神,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查许可,认真开展病险水库等重大工程抗震性能的安全排查和鉴定工作,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安全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继续加强地震知识宣传和业务知识学习。

(七)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专利政策激励、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政策调研。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与监察评估等工作。探索行业科技发展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科技项目管理数据库,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科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建立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推动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向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推荐访问:义乌市 工作总结 工作思路 【科技总结】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总结与2007年工作思路

版权所有:儒生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儒生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儒生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陕ICP备19005972号-1